地下工程系

作者: 时间:2020-02-26 点击数:

地下工程系  

        主     任:        邓声君           副主任:   荣雪宁

        专业负责人:  周  峰


南京工业大学地下工程系组建于2010年,依托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源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1995年开办的建筑工程(岩土工程)专业,历经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方向)等专业形态,2006年成为全国第5所、江苏省第1所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2012年获批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地质类)专业,2013年同年获批南京工业大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2019年当选为教育部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教学指导组副组长单位,2020年以土木类特色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系负责岩土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2005)、岩土工程(1998)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共建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9)、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2010)、硕士(2006)学位授予权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点(2002)、土木工程专业学位授予权点(2009)。岩土工程学科为国家建设部重点学科(1999)、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1999);共建江苏省土木工程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本系师资队伍现有26人,其中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8人次获得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3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人选2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培养人选2人,18人次拥有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等各类执业证书,建成了学科、年龄、职称结构合理,融教学、科研、工程能力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近年来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竞赛获奖8人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已有多名教师赴海外高校和大型国企开展学术研究,成效显著。

积极深化教学专业改革,推动产学研一体融合。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土质学与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学》、教材+视频+自助混合立体教材《土力学》、江苏省精品教材《土质学与土力学(第二版)》、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岩土工程监测与检测技术》,制作《建筑桩基虚拟仿真实验》,推出《土力学》MOOC课资源,2018年获江苏省慕课竞赛二等奖,2021年获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率先引入美国ASCE“岩土工程加筋挡墙”系列竞赛,以大创训练、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整合搭建“认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近年以来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全国大学生数学、英语大赛获奖8人次,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二等奖2人次,获全国高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大学生模型设计竞赛特等奖,获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获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国赛优胜奖1项。推动“校企联合”设计模式,形成校内外教师、专家、校友与在校生的多维互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015年获批江苏省城市地下交通工程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近年以来,本系承担和参与国家97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学科专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国务院各部门科研项目5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精品(优秀)教材奖、精品课程奖及优秀教学团队奖励14项。近年来,2篇论文获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论文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名博士生获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4名博士生获为纪念中国地震工程之父而设立的刘恢先地震工程学奖学金奖,博士生4人次获省部级科技奖一、二、三等奖。

本系拥有先进、完备的土工试验设备,已应用于多项重大工程研究。主要试验设备有:5m(纵向)×3m(横向)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及配套设备、GDS空心圆柱扭剪仪轴仪、GDS非饱和土应力路径三轴仪、WFI静动三轴仪、Row固结仪,自行研制的DSZ-1型动三轴仪和GZZ-1型、GZZ-2型共(自)振动柱仪,SJ100-60高压静三轴仪、TST30-20低压静三轴仪、岩石三轴仪、KTG高压固结仪等室内试验设备,以及DMT扁铲侧胀仪、CPTU静力触探仪、RST高精度测斜仪、48道SUMIT浅层地震仪、WZG-12A面波测试仪器等各类先进的原位试验设备。拥有ABAQUS计算集群平台、Plaxis、SASSI2000、SAP2000、Geo-slope、Proshake和理正等正版岩土工程软件。

秉承初心,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放眼未来,支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全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春风,居安思危,与时俱进,将创新融入专业建设,将科教写进祖国大地